发布时间:2025-09-23 作者:重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点击次数:13
师者如光,点亮前路。 教育家精神,是甘当人梯的奉献,是以文化人的坚守,更是心怀家国的担当。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人事处联合推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专栏,致敬那些在平凡岗位上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优秀教师。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永毅,正是这样一位用知识启迪智慧、以情怀滋养心灵的杰出代表。
对话千年文明:冷门绝学里的“深度翻译”
1996年,尚在读大学的李永毅在帮外教查书时,惊觉学校图书馆尘封着丰富的拉丁语宝藏。这次偶遇,开启了他与这门“绝世冷门语言”的不解之缘,也埋下了译介古罗马黄金时代诗人全部作品的宏愿。
拉丁语为他打开了迥异的世界。启蒙者哲学家诗人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其理性精神与诗性表达的融合,深深震撼了他,奠定了其学术方向。李永毅提出并践行“深度翻译”理念:翻译不仅是文字转换,更要传递背后的文化、科学、历史脉络。
这份执着成就斐然:
耗时七年译出中国首部《贺拉斯诗全集》,70万字逐行评注获赞“深湛功力”,荣膺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此后五年,独力攻克古罗马大诗人奥维德全部作品(35000行,超300万字),工作量数倍于前者。
他形容译者是“诗人与匠人的结合”:需诗人的灵性体会情感世界,也需匠人的技艺反复推敲格律、用词。他坚持极强的责任感,为还原古罗马星象借助天文软件,为理解诗中织机构造查找复原影像。
高强度工作是其常态:日均至少投入10-12小时翻译170行诗歌,通勤校车上的小笔记本也成了移动工作室。
耕耘三尺讲台:培育“双向桥梁”的通识人才
作为国家级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永毅在育人上同样硕果累累(曾获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宝钢优秀教师奖等)。他倡导“小通识、大文科”理念,致力于培养既精通外语、深谙外国文化,又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家战略的“双向文化桥梁”。
激发兴趣,关联古今: 课堂不拘一格,重在点燃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他常将古老神话与现实关联,如解读奥维德《变形记》中的阿波罗,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与自省,让经典照进当下。
平视文明,文化自信: 教学中强调中西比较与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以平等姿态(“既不仰视也不俯视”)看待不同文明。他鼓励在深入理解他者文化的同时,自觉克服同化风险,增强文化自信,精准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平等交流,敬业楷模: 倡导师生学术平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即使面向仅12名学生的拉丁语课,他依然一丝不苟,其敬业精神与人格魅力赢得“零差评老师”的美誉。
守望精神岛屿:诗意栖居与技术赋能
学术之外,李永毅将生活过成诗意的艺术。
生活如诗: 自少年起创作诗歌超千首,并乐于与学生分享。他视写诗为“生活艺术化”的实践,欣赏年轻人的创作活力(如三行情诗、AI配诗等)。
技术为友: 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创办公益网站“灵石岛”二十余年,免费分享资源,服务文学爱好者;利用AI阅读外文论文、辅助设计教案、生成语法分析。
人本为核: 面对AI冲击,他持开放清醒态度:承认AI在基础翻译的效率,但坚信在文化负载重、情感价值判断强的文学翻译领域,人类的洞察、理解与创造不可替代。他认为未来翻译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与AI协作的能力。
结语:唤醒灵魂的守望者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李永毅如是说。数十年如一日,他以译笔为舟,架设沟通古罗马文明的桥梁;以讲台为田,耕耘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以诗心为灯,守护精神的家园。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人文的广阔天地间,他从容守望,践行着一位教育家的崇高使命——让人成为更完整的人,既有匠人的严谨,也有诗人的温度;既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亦向整个世界敞开胸怀。
来源:重庆大学干部培训基地 重庆大学干部培训联系电话:023-8605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