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8 作者:重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点击次数:0
2025年8月29日下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内学术氛围热烈,一场备受期待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此拉开帷幕。应能动学院李猛教授的诚挚邀请,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杨海波教授远道而来,以“介电储能材料的界面结构与高温储能性能研究”为主题,为工程学部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李猛教授主持,郑玉杰副教授也一同参与,与师生们共同聆听这场学术盛宴。
学术探秘:解锁介电储能新路径
报告开场,李猛教授对杨海波教授进行了简要介绍,让在场师生对这位在材料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有了初步认识。随后,杨海波教授首先介绍了陕西科技大学的发展概况,让大家对这所高校在科研与教学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紧接着,杨海波教授将话题聚焦到“介电储能材料的界面结构与高温储能性能”这一前沿课题上。他指出,在高温环境下,电容器常常面临能量密度受限和储能稳定性不足的难题,这严重制约了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而通过多尺度界面调控与复合材料设计,能够有效突破这些瓶颈,显著提升介电材料的击穿强度和储能密度。
在研究思路上,杨海波教授提出了三大核心设计理念,犹如为介电储能材料的研究点亮了三盏明灯:
一是基于“热电协同调控”理念,通过引入多功能界面结构,如同给电容器加上了一层“保护罩”,有效削弱局域电场畸变并延缓电击穿,从而获得可在高温下稳定运行的复合介质材料,为高温环境下的电容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是基于“导热–绝缘–极化”耦合设计,借助分级结构的尺寸调控与界面优化,实现了高介电常数与高击穿强度的协同提升。这就好比给材料赋予了“双重超能力”,使其在储能性能上达到新的高度。
三是基于高熵结构的界面构筑,利用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的多重调控手段,构建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复合介质体系,进一步提升了能量存储能力与可靠性。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全面调控,为介电储能材料的稳定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具体研究案例中,杨教授重点展示了高能量密度复合介质薄膜的构筑与性能优化。他系统阐释了如何通过界面工程实现储能器件的稳定性和效率提升,让师生们仿佛看到了介电储能材料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美好前景。
教学分享:启迪教育创新新思维
学术报告结束后,杨海波教授话锋一转,结合自身“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的成功案例,分享了他在教学方面的实践与经验。他从团队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思考与成果入手,深入剖析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何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宝贵的经验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大家在教学创新方面的心田。
互动交流:碰撞思想智慧新火花
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积极提问,气氛十分活跃。针对师生提出的“如何设计多层复合材料以兼顾高介电常数与高击穿强度”这一关键问题,杨教授指出,多层复合材料的核心在于层间界面结构的合理构筑与能量耗散机制的有效引导。他结合自身研究实例,深入浅出地为师生们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让大家在问题的探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纪念留念:共筑学术交流新情谊
交流的最后,李猛教授向杨海波教授赠送了“工程科学前沿论坛”纪念牌。这一小小的纪念牌,不仅是对杨海波教授此次学术交流的感谢与纪念,更是两校之间学术情谊的见证。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学术知识和教学经验,更感受到了学术交流的魅力和力量。相信在未来,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将会越来越多,为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重庆大学干部培训基地 重庆大学干部培训联系电话:023-8605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