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2 作者:重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点击次数:0
8月24日,《中国青年报》04版以《“2个学分”背后的“大思政”实践育人探索》为题,深入报道了今年暑期重庆大学在社会实践与思政育人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报道指出,重庆大学35个学院的近200支团队、3000余名师生围绕多元主题,奔赴24个省份,以实际行动书写“大思政课”的生动篇章。
暑期实践成“必修课”,构建育人闭环体系
在重庆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已从以往的“课外活动”升级为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必修课”。今年暑期,师生们围绕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数字重庆等主题,深入新疆、西藏、贵州等24个省份的田间地头与社区车间。
针对社会实践活动曾存在的流于形式、与学业脱节、不接地气等问题,重庆大学构建起以学分体系为杠杆、组织保障为骨架、成果转化为落脚点的社会实践育人闭环体系。
学分赋能:实践与学业深度融合
“若顺利结项,团队每人将获得2学分,涵盖思政实践学分要求。”重庆大学“‘援’梦新时代”实践团学生负责人楚山介绍道。今年,学校明确规定,学生参加“大思政”实践教学后,提交的结项报告、调研报告经审核合格,可认定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学分。
暑假前,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徐柳动员学生参加“数智渝行,云端护‘心’”暑期社会实践时,特别强调了这一新变化。事实上,“2个学分”背后是重庆大学“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的逐渐成型。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鲲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在社会实践选题挑选、经费保障、成绩认定等方面统一共识,形成“选题设计 - 过程指导 - 成果总结”的全链条育人闭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校团委书记于佳佳将两部门的合作比喻为“理论根基”与“实践场域”的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深厚理论积淀和专业师资筑牢思政小课堂根基,为实践提供方向与深度;校团委则凭借实践经验拓展社会大课堂场域,让理论“活”起来。
在学生成绩认定环节,校团委会严格把关学生参与实践的真实性,出具实践证明并汇总数据。负责实践教学的教研室组建成绩认定小组,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标准,结合调研报告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综合评定。楚山认为,这一模式有助于引导同学们用专业知识作出志愿服务贡献。在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援’梦新时代”实践团将普法课堂搬进社区,根据现场需求调整方向,在调研报告中设计了“普法微课堂 + 案例情景剧”的创新形式。
教学延伸:社会大课堂里的“知行合一”
重庆大学“文艺轻骑兵”社会实践团深入甘肃省康县,通过支教、走访和墙绘活动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团队学生负责人平冰卉表示,学分只是数字,真正的收获是意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意义。
在重庆大学定点帮扶的云南省绿春县,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带领学生开展“行走边疆的思政课”,探索“思政教育 + 产业帮扶”模式。师生们在绿春县沁灵茶业有限公司体验采茶制茶,在戈奎乡虾芭时光生态农场助农直播。这些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兴德认为,思政课不能只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必须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知行合一”。社会实践能通过情境化体验促使学生自觉内化理论并转化为行为自觉。虽然将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纳入考核体系会增加教师工作压力,但学校和学院允许将这类实践教学活动纳入教学工作量,缓解教师压力。吴兴德表示,实践能收集鲜活案例反哺教学,催生跨学科研究生长点赋能科研,见证学生蜕变和知行合一的育人成效。
组织引领:离校不离组织的坚强保障
“社会实践是在党组织统一领导、团组织积极协同下开展的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认为,这正是坚持“党建带团建”的核心要义。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重庆大学共建立10个临时党支部、182个临时团支部,确保分散在各地的师生“离校不离组织”。
团委副书记常进表示,临时党团支部凝聚力更强、思想引领更直接、资源整合更高效。丰桥计划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实践团临时党支部书记舒慧肩负组织协调、思想引领、安全保障三大重任,制定多项预案保障实践顺利进行。
临时党团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组织温暖”。“启邦”研究生宣讲团临时团支部由不同学院学生组成,实现了跨学科优势互补,以“移动堡垒”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带到更多地方。
成果转化:让实践“掷地有声”
为了让学生的实践产生社会价值,重庆大学发布具有地方特色、能转化专业学科优势的实践选题,以“揭榜挂帅”等形式招募标杆实践团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陈锡毅带领“江岸新经”团队接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课题,形成4万余字的调研报告,提出脆李品牌保护、集体经济优化方案等建议,还撰写了《关于促进重庆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的对策建议》。
于佳佳表示,实践成果转化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项目能帮助他人,就会明白“小我”与“大我”的紧密联系,这正是将社会实践融入思政教育的深层价值。
来源:重庆大学干部培训基地 重庆大学干部培训联系电话:023-8605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