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3 作者:重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点击次数:0
“老师,明年还能一起画吗?”近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昌都六高”)高二美术班学生牛奥华尚和同学们围在篮球场边的两幅巨型墙绘前,眼中闪烁着期待。25天前,这里还是两面灰黄的土墙,如今却化作校园里最鲜活的风景线——一幅以“茶马古道”为题,藏汉商队的身影穿越千年,诉说着民族交融的史诗;另一幅中,昌都六高校门与重庆大学钟塔并肩而立,笔触间流淌着渝藏教育帮扶的深情厚谊。
青春接力:25天,让土墙“活”成文化纽带
2022年,重庆大学第二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首次踏上雪域高原。此后,一届届青年志愿者走进昌都中小学、社会福利院,用知识、爱心与创意点亮7万余人次青少年的成长之路,在渝昌两地间架起一座“青春桥梁”。
昌都六高建于2021年,今年5月,重庆大学第二十六届研支团昌都分队的志愿者听到学生们闲聊:“学校颜色太单调了。”一句童言,点燃了青年们的热情。他们迅速联系重庆大学学生文化艺术中心,一周后,两幅承载文化使命的设计稿跨越千里而来:一幅以“茶马古道”为主题,再现藏汉商队跋山涉水的历史画卷;另一幅则将昌都六高校门与重庆大学钟塔“同框”,寓意教育援藏的薪火相传。
雨中作画:校服遮雨,牦牛“活”了
6月10日,墙绘工程正式启动。志愿者与美术老师洛松泽仁反复测量、商讨细节后,学生们一放学便飞奔而来,挽起袖子调颜料、递画笔。身高不够的同学踩上铁架,与志愿者并肩勾勒线条;怕弄脏校服,便反穿外套继续创作。高二学生西热拉姆蹲在地上,专注描绘茶马古道上的牦牛,两天后,当洛松泽仁老师点头说“像了”,她的笑容比高原的阳光更灿烂。
6月的昌都,雨水频发。一次暴雨突袭,孩子们毫不犹豫地脱下校服,遮住未完成的墙面。志愿者刘信彤记得,学生洛松尼玛攥着画笔,雨水顺着脸颊滑落,却咧嘴笑道:“老师,马儿的尾巴还没画完呢!”
双向成长:画笔下,渝藏情谊更浓
创作过程中,志愿者也成了“学生”。绘制重庆大学标志性建筑寅初亭时,研支团成员崔新悦和学生一起查资料、比对细节:“钟塔该多宽?亭顶的弧度怎么调?”从陌生到熟悉,一笔一画间,两校的文化符号在墙面上交融共生。
7月4日,随着最后一笔颜料落下,墙绘正式完工。傍晚时分,学生们蹦跳着围在作品前,轻轻触摸自己绘制的校门与钟塔,眼中满是自豪。“我们带不走这些画,但孩子们一定会记得和自己一起画画的人。”崔新悦说。
教育援藏:以青春之名,绘就未来
从土墙到风景线,25天的创作不仅美化了校园,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认同与梦想的种子。重庆大学研支团用行动诠释:教育援藏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共鸣与文化的交融。
如今,这两幅墙绘已成为昌都六高的“精神地标”,而渝藏两地的青春故事,仍在高原上继续书写……
来源:重庆大学干部培训基地 重庆大学干部培训联系电话:023-86056443